科学普及

“瑞雪兆丰年”从何而来? 

发布时间:2014-05-23

  

  我国农村千古流传着“瑞雪兆丰年”的谚语,冬天下了大雪就预示着来年农业丰收。这是为什么呢?

  我国的科学工作者曾经做过一组对比观测。他们在积雪地(雪深10~15厘米)和裸露地里,同时埋设了地温观测表。结果得到那儿的年最低地温,积雪地是-10.3℃,裸露地是-l7.8℃。显然,积雪地的地温在冬季比裸露地的地温要高得多。积雪地这种地温特点,为越冬麦作物创造了比较良好的生活环境。

  一般来说,冬小麦的分糵(nie,植物的芽)节,大致在离地面3~4厘米深的地方。冬小麦分蘖节能够承受冻害的临界温度在-14℃~-17℃之间。所以在新疆北部地区,只要地面覆盖有10~l5厘米的稳定积雪,就能基本上保护越冬作物安全过冬。如果没有这层积雪,很多越冬作物就会冻死。

雪的保温作用

  积雪,好象一条奇妙的地毯,铺盖在大地上,使地面温度不致因冬季的严寒而降得太低。积雪的这种保温作用,是和它本身的特性分不开的。

  我们都知道,冬天穿棉袄很暖和,穿棉袄为什么暖和呢? 这是因为棉花的孔隙度很高,棉花孔隙里充填着许多空气,空气的导热性能很差,这层空气阻止了人体的热量向外扩散。覆盖在地球胸膛上的积雪很象棉花,雪花之间的孔隙度很高,就是钻进积雪孔隙里的这层空气,保护了地面温度不会降得很低。当然,积雪的保温功能是随着它的密度而随时在变化着的。这很象穿着新棉袄特别暖和,旧棉袄就不太暖和的情况一样。新雪的密度低,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就多,保温作用就显得特别强。老雪呢,象旧棉袄似的,密度高,贮藏在里面的空气少,保温作用就弱了。

  为什么物体里贮藏的空气越多,保温效果越强呢?

  这是因为空气是不良导体的缘故。我们知道,任何一个物体,它本身都能通过热量,这种能够通过热量的性能,称做物体的导热性。在自然界常见的几种物质中,空气的导热性最差。所以物体里容纳的空气越多,它的导热性就越差。由于积雪里所能容纳的空气量变化幅度铰大,因此,积雪的导热系数变化幅度也较大。一般刚下的新雪孔隙大,保温效应最好,到春天融雪后期,积雪为水所浸渍,这时它的导热系数就更接近于水了,积雪的保温作用便趋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