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痕量化学物质感知重点实验室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8月19日—20日,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Joseph Irudayaraj教授、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Yuling Wang教授和悉尼大学Hongjun Chen博士应邀访问新疆理化所及新疆痕量化学物质感知重点实验室并开展学术交流。重点实验室祖佰祎研究员主持会议,实验室全体师生到场参会。
各位专家调研新疆痕量化学物质感知重点实验室
交流期间,重点实验室刘媛研究员、宁进良研究员向3位专家介绍了新疆理化所各学科方向及代表性成果,并详细介绍了重点实验室在研究方向凝练、人才队伍及平台建设、系列成果产出等方面开展的具体工作,收获了3位专家的一致认可。
Joseph Irudayaraj教授做学术报告
Joseph Irudayaraj教授做了题为“基于纳米探针的细胞内检测与即时检测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探讨细胞内与原位检测的基础原理,重点阐述了等离激元材料的光学特性,及其在高灵敏细胞内监测和原位检测方面的应用。通过暗场光谱与成像技术,利用金纳米探针监测BRCA1 RNA剪接动力学及表观遗传修饰(DNA甲基化与去甲基化区域),以癌症研究为背景展开讨论。报告后续部分,Joseph Irudayaraj教授还介绍了侧流检测(LFA)装置的基本原理与设计,着重展示高灵敏度磁耦合侧流装置的研发成果。其中,案例研究包括“超灵敏病原体检测”——针对传染性病原体的快速识别;“蛋白质标志物分析”——用于宫颈癌监测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mRNA检测”——在癌症与传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验证。具体的技术亮点分别为等离激元材料(如金纳米颗粒)的光学增强效应、暗场成像技术对核酸动态过程的纳米级解析和磁耦合侧流装置提升检测限的设计策略。
Yuling Wang教授做学术报告
Yuling Wang教授做了题为“纳米生物技术驱动的液体活检:连接生物标志物发现与癌症诊断的桥梁”的学术报告。她首先介绍了液体活检具有非侵入性、分析快速且患者不适感小的优势。随后,她表示,团队针对液体活检在临床转化上存在的挑战,通过利用功能性纳米材料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作为液体活检的先进分析工具,创新性地开发了系列纳米生物分析技术。报告中,Yuling Wang教授具体阐述了这一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从尖端等离子体纳米材料的合成与生物传感器设计,到液体活检平台的临床评估,重点聚焦循环肿瘤细胞(CTCs)的检测及小细胞外囊泡(sEVs)中新型生物标志物的鉴定。通过将高效样本处理的微流控器件与等离子体纳米材料的独特光学特性相结合,这一技术能够灵敏、同步、选择性地监测癌症治疗过程中CTC与sEV的表型及聚糖谱型的动态变化。
Hongjun Chen博士做学术报告
Hongjun Chen博士做题为“双重脱碳路径:太阳能驱动制氢、乙烯-乙二醇和CO₂配对电解”的报告,则聚焦两种有效降低碳排放的方式:其一是绿色氢气(H₂)的高效制备,其二是二氧化碳的资源化转化,并重点探讨上述双重脱碳路径:1、太阳能驱动清洁H₂生产:(a)设计将地球储量丰富的共催化剂与单片钙钛矿基光电极相结合,用于水分解;(b)开发一种新方法生成清洁H₂的同时获得高价值导电聚合物聚苯胺。2、基于乙烯至乙二醇及酸性CO₂至CO的配对电解,将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与高附加值的阳极反应耦合,从而实现能源效率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他表示,这些技术共同推动了碳减排与资源化策略的发展,同时将其与高价值产品的生产相结合,加快了社会向零碳经济的转型。
3位专家的报告内容详实,现场学术气氛浓厚,双方还就具体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讨论。最后,刘媛研究员和祖佰祎研究员分别向Joseph Irudayaraj教授、Yuling Wang教授和Hongjun Chen博士颁发了“丝路”前沿交叉学术论坛报告专家聘书。
为专家颁发了“丝路”前沿交叉学术论坛报告专家聘书
8月20日,祖佰祎研究员、刘媛研究员、赵传芳博士及团队科研骨干与Joseph Irudayaraj教授、Yuling Wang教授就国际合作项目进行了具体探讨。通过祖佰祎研究员对项目基本情况、现有进展及技术难题的整体汇报,Joseph Irudayaraj教授对于将基础研究(蛋白受体-分子作用机制)和实际检测应用结合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给予了肯定。Yuling Wang教授以SERS为核心检测技术提出了其他可供尝试的建议。此外,双方还就蛋白受体-分子作用机制研究、新型药物开发、相关检测装备及原理等内容进行了交流。
专家与重点实验室科研骨干开展学术讨论
讨论会上,围绕新能源技术发展及中澳两国相关产业的异同,宁进良研究员及团队青年骨干与Hongjun Chen博士展开了深入交流。Hongjun Chen博士以氢能发展历程为例,剖析了新能源在资源、成本与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并指出新疆作为风、光资源富集区域,具备发展绿色能源的独特优势,为未来技术方向提供了重要思路。
专家与重点实验室科研骨干开展学术讨论
专家介绍:
Joseph Irudayaraj教授,现任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生物工程学院创始人教授,并担任该校癌症中心共享资源部副主任。在加入伊利诺伊大学之前,曾任普渡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生物工程学教授。在普渡大学期间,作为代理主任领导Bindley生物科学中心超过五年。Joseph Irudayaraj教授是2015年度工程学院年度研究奖获得者(年度工程学院的最高荣誉),并获评Faculty Scholar称号,多次获得Seed for Success奖项(在普渡大学和UIUC共获批超过100万美元的项目资助)以及多项教学奖项。其团队还成功实现了暗场显微镜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入选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生物医学工程学会(BMES)、国际医学生物工程院(IAMBE)、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AIMBE)和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等,曾多次作为主席组织评审NIH基金。目前,发表400余篇同行学术论文,其研究方向聚焦于开发单细胞技术与纳米工具,以解析疾病病因并推动诊疗方法创新。
Yuling Wang教授,现任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化学系教授、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未来学者,入选了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FRSC)。于2009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随后获得德国洪堡学者(2010年)和德国科学基金会(DFG)个人研究基金(2012年),并在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14年,获得ARC DECRA基金项目,任职于昆士兰大学澳大利亚生物工程与纳米技术研究所(AIBN)。近期,Yuling Wang教授荣获澳大利亚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委员会(NHMRC)领导者级Investigator Grant项目,致力于开发新型纳米技术,将小细胞外囊泡(sEVs)转化为三阴性乳腺癌个性化诊疗的生物标志物。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利用功能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构建生物标志物检测平台,以推动体外诊断与个性化医疗的发展。
Hongjun Chen博士,现任悉尼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高级研究员。于2008年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在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康奈尔大学、明斯特大学、昆士兰大学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多所国际知名院校工作。曾荣获亚历山大·冯·洪堡学者奖学金、昆士兰大学研究奖学金,近期获得国际氢能研究合作计划研究奖学金。其研究方向聚焦于纳米材料的定向设计与工程化,并探索这些材料在化学传感器、清洁氢能生产、能源转换与利用等领域的应用。截至目前,已发表100余篇期刊论文,总引用次数超过7000次,H指数为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