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扫描

【新疆日报】中乌携手绽放“合作之花”——中医药架起民心相通桥

发布时间:2023-09-28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李华 黑宏伟 刘翔 (出版日期:2023-09-28  A05版●特刊  新疆日报  )

  中医门诊、推拿、针灸、拔罐、中药材…… 9月22日,走进位于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医药科技城,仿佛置身于国内的某个中医医院,中国医药元素满满。

9月22日,走进位于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医药科技城,中国医药元素满满。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黑宏伟摄

  1996年出生的米热班·哈依特巴依是个中国迷,毕业后到中乌医药科技城工作,在这里她不仅学会了微生物检测、药理知识,还学会了推拿、拔罐、针灸等。记者来到中乌医药科技城时,她正跟随着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窦君学习药理知识。

米热班·哈依特巴依正跟随着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窦君学习药理知识。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黑宏伟摄

  “中医博大精深,中医药内涵丰富,希望跟随老师好好学习。”米热班说。

  今年已经是窦君来乌的第三个年头,他感触最深的是来中乌医药科技城看病的当地群众越来越多了,研究中医药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了。

  穿过中医门诊楼,径直来到后院,是一座现代化的口服制剂GMP中试车间,生产着中乌联合研发的各类药品。

  今年24岁的阿卜杜曼诺普·乌拜杜拉正在操作仪器,只需简单按几个键,就设置好了物料比、温度、时间等参数。阿卜杜曼诺普来到中乌医药科技城工作,已经第五年了。

  工作之余,他不忘深造,曾去往中国深圳等地开展了短期学习。

  “我喜欢中国。”阿卜杜曼诺普用中文对记者说,未来还要继续深造攻读中医药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为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中国科学院首批海外科教机构——中亚药物研发中心正式获批成立。中心以区域特色天然药物研究为核心,依托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和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生物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国内外科研机构,搭建我国在中亚及周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天然药物科学研究、临床应用示范与人才培养的核心平台。

  中乌医药科技城是中国科学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的成果转化基地,占地12亩,包含口服制剂GMP中试车间、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等,是集药物研发、中医诊疗、高层次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海外基地,其生产的5款新药已经在乌兹别克斯坦成功上市。

  成果转化基地药物注册部负责人萨多别克·阿卜杜巴基耶夫告诉记者,这里已成为乌目前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口服制剂生产示范基地,对推动该国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8月,中心在乌中部城市纳沃伊启动原料药中试技术平台建设,建成后将填补中亚地区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经过10年的建设,中心已构建“国际联合实验室—新药开发—成果转化—临床研究—人才培养”全链条体系。

9月22日,走进位于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的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医药科技城,“中国门诊”四个字很是醒目。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黑宏伟摄

  如今,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已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国际科技合作联系,并合作建立了5个合作实验室,涵盖了天然药物、生物药、资源栽培等诸多领域。同时,新疆理化所还先后与12个国家、20余个境外科研机构和高校签署合作备忘录36项,合作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授权国际专利7项,合作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12届,培训外方人员100余人次,推进建设了多个国际科技合作重要平台,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合作成果。

  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中亚药物研发中心副主任赵江瑜介绍,这些为我国优势医药成果在中亚国家的转移转化提供有力支撑,更好推进“中国技术”和“中国智慧”走出去,服务和造福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

  “推动建设中医药中心,开展草药种植及加工合作,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在今年召开的中国—中亚峰会上,《中国—中亚峰会西安宣言》《中国—中亚峰会成果清单》均涉及中医药。

  今年4月,中国—乌兹别克斯坦新药“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揭牌,该实验室依托新疆理化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建设,也是国家对外科技合作创新的最高级别平台。

  “千年深厚友谊,常伴缕缕药香。”赵江瑜说,作为“一带一路”参与者、建设者,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创新药物研发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促进创新驱动的产业链贯通发展,突破一批制约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参与科技人才交流与培养,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文章链接)